Created
Jul 26, 2025 06:32 AM
Tags
小白理论
以用户角度挖掘用户心底最真实的诉求;
用户分为:强目的型、弱目的型、无目的型。(不同的用户所对应的需求不同/机器学习可以帮助判别不同的目标用户)
培养感受力
法1:静听法
不带任何干扰地观察和倾听。在不影响用户隐私的情况下,我们可以“悄悄地”从旁观察用户是怎样使用我们产品的;
或者在社交平台上搜索关键词,去看看用户如何评价或描述相关场景的;
尽量避免对用户的主观引导。这里推荐一本关于用户调研的书,来自戴力农的《设计调研》,虽然这
是一本针对设计师的调研方法工具书,但非常细致和系统地介绍了各类调研模型,对产品经理也有比较大的启发性和实用性。
法2:忘我法
第一步,忘记自己产品经理的身份;
第二步,为自己虚构一个目标用户的人物角色,想象自己是谁、出生在哪、今年多大、在此之前经历了什么样的人生故事;
第三步,找一个无人的安静环境,开始冥想,想象那个虚构的你,是在什么样的场景下,有什么样的心理,具体会如何来使用这款产品。
如果你读过《刻意练习》这本书,你大概能明白,其实这就是一个“变小白”的刻意练习。虽然你会在初期耗用比较长的时间,但只要坚持练习,大神们的“几秒变小白”对你来说,也可以同样应用自如。
法3:模型法——利用专业的心理学模型来帮助分析用户深层动机
比如玩家行为动机模型(Gamer Motivation Model)是由一家名叫Quantic Foundry的专注于游戏动机的市场研究公司总结输出的方法
论。它总结了玩家在游戏过程中所涉及的动作、社交、技巧、成就、沉浸、创造六大诉求,以及每大核心诉求下的分支领域。

法4:习惯法
让同理心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,比如把观察用户、对用户行为和背后动机的敏感度,作为日常生活中时刻去关注的点。
校对需求
墨菲定律:任何可能出错的事情,那它一定会出错。
用户的强大惯性:逐步过渡
不断进化:保持更新“创造性转化,创新型发展”
跟进用户需求:根据用户需求将产品推到正确的道路。
提升产品“进化力”的四大秘方
- 引导发声
产品策划之初,我们需要聆听用户心声;产品上线之后,我们更需要获取用户使用后的反馈,来验证曾经的想法,或去发现新的问题。所
以我们一定要创造足够多的渠道和通路,让用户更简单、更愿意发声。
- 灰度策略 往往应用于新产品或新功能的尝试。
新游戏的发布,应该算是灰度策略应用最完备的领域。比如在腾讯研发一款新游戏,第一步会经过1000-2000人的内测,接下来会进行一轮、两轮、甚至三轮的对外开放测试,俗称为公测,每一次受众人群会不断扩大,直到游戏最终上线发布。
这里的每一个阶段,游戏团队都会根据玩家的反馈和行为数据,来优化调整游戏细节。腾讯还会根据每款游戏在灰度阶段的数据,来对游戏进行六星评级,从而决定对这款游戏的推广力度。
灰度策略一般有三种方式,可以应用于不同的场景。
一是随机灰度。一般在发布适合全局用户的新功能或新特性时使用,也就是在全局用户中随机测试一批用户来观察效果;
二是定向灰度。它适用于在产品中根据细分群体去发布的一些新功能。就像我们上一节课中讲到的QQ厘米秀的案例,就是巧妙地对目标用户群进行灰度,从而来推广创新产品。
三是邀请灰度。它通常适用于一款新产品的诞生,并且具备一定的社交或社区属性。一方面,能在产品诞生之初,更加聚焦于典型的种子用户群体;同时,还通过邀请码的方式让用户形成自传播,为产品带来自增流量和口碑效应。
- 善用实验
你需要系统性地学习实验设计。提出假设、确定目标、选取对象、分组实验、预估样本,每一个环节都会对实验的合理性产生影响。
1.像实验中所涉及的分桶、分层、北极星指标、统计显著性之p-value值,都需要我们有一定的了解。
2、你需要学会使用实验工具。在腾讯,我们一般会自己搭建实验平台;而创业型的公司,我们建议可以利用Google Optimize等第三方工具来进行实验设计和统计分析。
- 关注异常
异常,意味着问题或机遇。我们对产品中的异常表现和异常数据,一定要保持足够的敏感度,它往往能够成为帮助我们挖掘新需求的起
点。
预判需求:利用技术
关注核心技术对产品周边的影响,提前布局创新(抓住风口)
极致追求倒逼技术攻坚(以产品质量促技术发展)
合作达成目标(借助别家的技术达成自己的目标)
关注产品生态链条(对周边生态的变化保持敏感,发现潜在危机或机会)
革新原有生态链(降低成本或提升效能)
服务新的生态链(潜在的机会)
洞察世代变迁(跟随时代发展,与时俱进,变为新契机)
(书籍推荐:
《Z世代营销:洞察未来一代、赢得未来市场的通用法则》
《圈层效应:理解消费主力95后的商业逻辑》
以日本消费社会为研究对象的《第四消费时代:共享经济的新型社会》
·以社会调查方式切入的《变量:看见中国社会的小趋势》
)
需求必坑指南
- 避免脱离用户场景的伪需求 用户需求更好,小心平台自身需求
- 避免想要满足所有用户的“野心” 大道至简,聚焦核心目标用户
- 避免盲目追随用户反馈 要有自己的思考